72.中国的考古,都是按图索骥,锦上添花
大家好,这是西史辨伪第七十二期。
中国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大国强国,这个世界上,唯有中国拥有:
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完整有序系统连贯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谱系;
以《春秋》、《资治通鉴》为代表的编年史;
以《尚书》、《通典》为代表的典章制度史;
以省志、府志、县志为代表的地方史;
还有无以计数的族谱家谱,无以计数的文人笔记。
解读中华历史,必须以中国正史为基础,“考古”仅能担当拾遗补缺的角色,锦上添花而已。
在中国搞考古,按照史书记载,扛上洛阳铲,按图索骥地去挖,必是八九不离十;挖出来的东西,也必须且只能按照文献记载去解读,无法也无须脑补。
例如殷墟,稍稍阅读史书就能知道,自商朝灭亡以来的漫长岁月里,历代中国文人都知道这个殷墟的存在。在《史记》里,殷墟的地理位置都记载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史书记载的殷墟的位置,与所谓的考古结果完全一致。
例如,二里头遗址,古文献关于夏朝的记载之多,可谓不胜枚举,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都知道这里曾经是夏朝的都城,《史记》关于“夏桀之居”的地理位置,与二里头的完全一致。
再往前是尧舜时代,《史记》不仅记载了尧舜都城明确的地理位置,还记载了当时的天文历算活动,于是,在陶寺遗址出土了尧舜时代的天文台。
殷墟、二里头、陶寺遗址,都证实了史书记载十分靠谱。这样考古发现,是不是按图索骥而得?
解读中华历史,必须基于中国正史,考古仅能担当拾遗补缺的角色,说破天,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。
这样的考古,就其实用性而言,一是成就了某些人的江湖地位;二是挖出一些文物摆放在博物馆,相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文献,有点锦上添花的作用,满足一些人的好奇心。
除此之外,到底有多大的意义,我实在看不出来。
我以为,鉴于西方考古学家能瞬间破译古埃及文、楔形文字,不放将巨额的考古经费的一部分,用于鼓励考古学家研究甲骨文。
将考古经费的大部分,用于补贴中国古籍出版,大幅度降低古籍的销售价格,全面普及严肃的中国古代史知识,以消除那些恶搞中华史行为的恶劣影响。
家谱齐全的家庭,仿效文盲暴发户,靠挖坟掘墓后的脑补修家谱,岂不是自降身价且辱没祖宗!
与本文的相关文章及视频,点击:
我的视频合集,点击:
第1-57视频合集,点击: